“生命之光,光暖后峪”实践团开学第一天时就给孩子们发了调查问卷,让他们拿给家里人填写,意在了解当地的发展现状,科技和政策的落实程度,以及当地居民对三下乡的认识和看法。孩子们陆陆续续带回了问卷反馈,截至7月21日,我们已收到了大多数问卷反馈。
7月21日上午,对这些问卷进行调查,我们发现对于当地居民来说,三下乡活动中最有利于他们生活的是支教支医,他们大多数人都很支持我们当下开展的支教活动,并且看重的是通过支教开阔孩子们的知识面,在他们小学时候就帮他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视窗。
除此之外,我们发现,当地居民普遍学历偏低,对外界发展不甚了解,尤其是科技、教育方面的新进展。虽然很多科技可以直接应用于农业,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,但他们没有途径去了解,去学习。我们调查到的这些人中,大多数人都认为科技在经济发展中是极为重要的,却因为条件不支持,没有人曾经参加过专门的科技培训,即使是手机、电脑等极为便捷的学习工具,在他们的手中也只能是用作普通交流使用。对于当下的后峪村,系统的、长期的、面向大众的科技推广势在必行。
统计过孩子们交上来的调查问卷后,团队成员又出门走访了一些当地居民,面对面的交流,以求对当地状况的更深了解。在访谈中,我们了解到,后峪村只有后峪小学一所小学,教学资源有限,教师的文凭也偏低,教学水平也有限。这些都是孩子升学的限制因素。由于村庄坐落在半山腰上,距离城镇要一个小时的车程,对外界的交流偏少,再加上很少有人家拥有电脑,即便是拥有电脑也不能充分的利用这一资源,村庄和外界的信息交流是基本闭塞的。
“知识是最大的力量啊。”采访过程中,我接触到一家杂货店店主,年近七十的他,还有另外一个身份——山亭区人大代表。聊起当地的发展,他说了上面那句话。“我们需要的是知识,需要科技的普及,如果能有机会学习如何用电脑就好了。”
当天下午,实践团组织成员去该居民家帮助他学习电脑的基本操作。据悉,此类活动将会在之后的支教工作之余陆续展开。
撰稿人:杨竞文